
横琴与澳门一河之隔
随着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》正式印发,琴澳之间从路相连、关相通到规则衔接屡屡破冰,再到产业项目全面开花,横琴迎来了全力打造“琴澳一体化”的“新身份、新定位、新任务”。如何为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就业营造更便利宜居、活力宜业的“新空间”,为横琴接下来全面升级城市治理和空间服务提出了崭新的重要课题。
早在2018年,横琴便开启了城市服务创新的探索之路,“物业城市”模式应运而生。从签订横琴“物业城市”框架协议,到混改大横琴城资公司作为落地平台,再到3年来全方位的城市空间整合服务探索,由横琴自主开创的全国首个“物业城市”治理模式,为推动“共建共治共享”新治理生态圈的本土化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。大横琴城资作为横琴全力探索新型城市空间服务的实践平台,既是横琴城市服务升级的见证者,也是创造者之一。横琴口岸创新采用“合作查验,一次放行”模式,是连接琴澳两地居民的重要窗口,也是大横琴城资公司自2014年为口岸提供物业服务以来的第四代“横琴口岸”。8年来,大横琴城资持续为横琴口岸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安保、环境、工程维修、日常巡检和志愿指引等多元服务,陪伴横琴口岸经历了台风天鸽、开通查验、疫情防控等多个重要时刻的非凡考验。为适应横琴口岸越来越庞大的通关体量,为琴澳一体化和深度融合做好服务准备,口岸安装了完善的智能监控中心和配套设备,服务品质不断升级,安装智能网格化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,做到通行人员体温监测的全面覆盖,并将对客服人员进行结构优化,增加具备外语能力的工作人员,致力打造国际化的口岸物业服务窗口形象。
安保人员日常巡逻
客服人员为园内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服务
由点及面,作为横琴“城市管家”,大横琴城资已将服务从口岸、园区等“围墙内的空间”延伸到了围墙外的106平方公里土地,并实现了从地上到地下的“全覆盖”。
面对庞大的土地面积和繁杂的城市部件,推出了包含环卫绿化、垃圾清运、城市照明、水系统、电缆沟、综合管廊和物业管理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指挥中心,对横琴全岛关键管养项目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、即时报警和智能派单等功能,是致力于高效服务横琴城市空间的“企业级城市大脑”。
地上空间实现智慧化管理,地下空间也在市民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横琴的安全运行。在横琴土地之下,全长33.4公里、集合了水、电、气、通信等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形成了横琴名副其实的“地下生命线”。


横琴管廊运维大幅度提升了横琴的防灾抗灾能力,台风“天鸽”、“山竹”袭击期间,城市各区域受灾严重,但横琴各类管线受灾面积小、程度轻,未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。从社区美化、村居改造,再到救火救灾、抢险应急,横琴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了温情而牢靠的信任纽带,并进一步推动了“村规民约”在各居民小组的设立、颁布及施行。在横琴,为营造“生态环境”,聚焦市容市貌的“微升级”遍地开花。围绕“一路一特色、一步一风景”,横琴城市新风景在角落里扎根,集“种植、观赏、游玩、体验”于一体的“生态苗圃+城市农场”模式,更是为习惯被城市的“钢筋水泥”包围的横琴居民,提供了“回归田园生活”的新选择。
针对横琴部分区域“停车难”问题,横琴既统一盘活了城市公共停车位资源,又有效缓解了横琴镇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停车压力,大幅减少乱停车现象,还为市民游客提供免费的接驳服务,逐步完善候车点的配套服务。针对澳门车辆进入横琴停车无法识别的问题,横琴在多个公共停车场启用了内地首个自主研发的“澳门单牌车自动识别系统”,可实现停车场无人值守管理、零误差自动识别澳门单牌车、分车场分权限管理、车辆黑白名单管理、月卡管理、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,为澳门居民驾车进出横琴提供便利服务。
澳门单牌车进入横琴公共停车场
转载自:人民日报